花几个小时仔细研究了今年9道作文题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觉得:“今年的作文题,风格比较相近,其最大的共性特征是都比较着重思想引领,都比较强调与高中生的成长相联系,都比较看重和年代进步相联系。”
康健的感受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组的命题初衷不谋而合。2020年的作文考试题目命制,与往年高考作文强调育人导向的立意基本相同,秉承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着重考查支撑学生终身进步和适应年代需要的重要能力,引导考生积极关注国家进步需要,启迪考生争做国家栋梁。
与往年稍有不一样的是,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立足年代特点,着力把党的理论革新最新成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收获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年代精神有机融入其中,以此鲜明体现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导意义,明确传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激起考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新年代建设伟业,在接力奋斗中追梦、圆梦。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作文考试题目命制,充分调动了文化积淀,融会新思想,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并着力画龙点睛,在重要处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
以全国卷3道作文题为例,这3道作文题在整体布局上统筹规划、合适安排,力求将彰显宏大主题与贴近考生实质相结合,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观而巧妙地反映年代精神,正面而有方案地传递价值观念,在考查、区分考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有效落实对其思维品质和革新能力的评测。
譬如,全国I卷作文考试题目“世纪婴幼儿中国梦”。这道作文题精选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收获作为材料,又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年代中国进步的重要时间节点,以全方位建成小康社会、基本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的作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更创编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样饱含启迪、指明方向的引导语,启发考生强化我们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引导考生在领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年代品格,从历史的纵深与将来的愿景中,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年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身和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更切实感受到“四个自信”,在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达成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觉得,今年各地作文题很突出立德树人、年代特征和学生特征。譬如,全国I卷作文考试题目“世纪婴幼儿中国梦”、北京卷作文“新年代新年轻人”,还有浙江卷的“浙江精神”,都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立足今年参加高考的“千禧一代”特征,引导他们考虑自身对国家和民族肩负的责任。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剖析说,强调思想引领、对标“立德树人”,成了今年高考作文不约而同的价值选择。以天津卷为例,其作文需要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考虑,着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才成器、国之重器等进行深入考虑,启迪考生争做大国栋梁,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对于学生审题和下笔写作,康健觉得,全国I卷和Ⅲ卷是很像的,提供历史时间线索写文章,线索给得比较细,但题干“据此写一篇文章”中的“据此”,给出的信息其实是比较笼统和简洁的。这也是今年大部分作文试题的一个共性特征——强调的都只是基本方向,提供了一些条件,“譬如全国I卷作文题,看上去不难,大致有三条考虑线索:个人一条线、国家一条线、将来一条线。但对于社会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其实难以将其与我们的生活领会产生很直接联系,想真正写好其实并不简单”。
中小学写作教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
尽在“智学网”公众号